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四个阶段:
基础应用阶段、关键应用阶段、扩展整合及优化升级阶段和战略应用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具体特征和判断标准。
基础应用阶段
在此阶段,企业主要进行的信息化应用内容有基础的协同O[**]、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
关键应用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扩展整合优化升级阶段
信息化应用解决了关键应用阶段信息系统未集成的问题,主要应用内容包含了全程供应链应用、CRM、PL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ERP应用。
战略应用阶段
这是中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最高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企业,在经历了较为长期的信息化应用之后,其信息化应用将通过商务智能、全面的绩效管理和随需而变的架构及机制等应用来全面体现其效益。
企业信息化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等,凡是用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都是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
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
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ll)和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办公自动化(O[**])等都是用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系统构成
计算机是信息系统的依托,计算机设备是信息流动的载体和处理加工的场所。同时,信息系统离不开人的参与,因为信息的收集要人进行取舍,在处理过程中,也要由人来操作。一般来说,信息系统由如下要素构成:
1、硬件和网络平台
所谓硬件是指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加工、使用和传输等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物理设备或装置。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 主机系统及其外围设备:
a.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机等;
b.大容量的外存储器(如磁带机、磁盘或光盘等);
c.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条码阅读机或触摸屏等);
d.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2) 通信、网络设备;
(3) 办公自动化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视频会议设备、闭路电视等。
2、软件系统
(1) 操作系统:UNIX、Windows98/95/NT、Linux等
(2) 支撑软件:数据库、平台软件等;
(3) 应用软件:各种管理、设计软件。
3、数据资源
数据资源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在计算机的表示方法中,数据同信息本质上是一致的。信息系统依据用户的需求,将需要处理的数据集中存放,从而形成数据资源。对于管理者,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表示形式可能会多种多样,如文本、图表、声音等,但本质上只是数据的不同表示形式。不可靠的数据通过这种表示将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和使用这些数据是关键问题。数据库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管理技术。
4、运行规则
运行规则是帮助用户使用和维护信息系统的说明材料,如用户手册、系统设计说明、操作手册、故障处理手册等。运行规则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5、操作人员
信息系统是人机结合的系统,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人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计算机毕竟只是辅助工具。信息系统是为管理而服务的,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合适的人员,系统不可能发挥效能。所以在信息系统开发、实施、使用、维护和评价各阶段,人的参与是不可少的。
与信息系统相关的人员有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数据库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可划归为系统开发人员;而数据库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可划归为系统维护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则是系统的使用人员(包括各层管理者)。一个企业或者组织要对以上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相关责任。
企业信息系统类型
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层次存在差别,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系统也有不同类型。信息系统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纵向依据管理职能划分,如销售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二是横向依据管理层次划分,如战略层系统、管理层系统、知识层系统和作业层(执行层)系统。下面我们将着重阐明依据管理层划分的信息系统。
1、业务层的事务处理系统TPS(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
TPS又可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它面向企业最底层的管理活动,对企业日常运作所产生的事务信息进行处理。 TPS是信息系统的最初形式,其特点是处理的问题高度结构化、功能单一、设计范围小,如订票系统、会计成本核算系统、库存物资统计系统、员工工资发放系统等。它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的实时信息,即对企业状况的直接反映。TPS的运行直接简化了人们的日常工作,提高了作业层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在一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取代作业层的手工操作,如当今流行的商业实时零售终端系统(POS)、全球因特网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从系统的观点考虑,TPS通常处于企业系统与外界环境的边界位置,起到了连接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信息自下而上依次到达知识层、管理层和战略层的信息生成器(收集器)。TPS的开发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
2、知识层的KWS(Knowledge Working System)和O[**]S(办公自动化系统)
知识层有两类人员:一类是专业人员,如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经济师,他们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或为企业提供专门服务或咨询;另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如文秘、办事员或簿记员等,他们的职责是协调企业与外界环境、部门与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信息传递,并保证企业信息流的顺畅。为知识层人员服务的信息系统应该满足他们在管理方面相应的要求。
KWS是辅助企业专业人员为企业开发新产品而使用的十分专业化的信息系统,如C[**]D工作站可帮助工程师在新产品设计上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设计费用;投资分析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并依据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筛选。由此可见,KWS是一种利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对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信息系统。
O[**]S是辅助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协调信息流的信息系统,它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办公设备构成,能够快速有效地加工、传递和管理办公信息。如文字处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
3、管理层的MIS和DSS
管理信息系统(MIS)
是在TPS基础之上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是针对企业各种事物的全面、集成的管理;在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中,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在数据库中集中存放,保证了共享信息的一致性。管理信息系统常常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如资源消耗的投资决策模型、生产调度的调度模型、制造业资源规划系统MRPII等。原始数据或总结综合数据对管理者而言是不够的,他们希望得到决策的数据。所以管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崭露头角,它不仅支持管理计划,还提供战略决策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缺乏灵活性和分析能力,系统无法较好地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想象,MIS将发展成为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系统,处理所有组织的功能。
决策支持系统(DSS)
比管理信息系统更高一层,它支持中、高层管理者针对具体问题形成有效的决策,运用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更新的技术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如运输路程最短问题、最优经济订货批量决策、合理优化的生产调度等。DSS注重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效率,它的运行需要利用从MIS中抽取的决策所需的综合数据,还要利用大量与决策有关的外部信息。DSS的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相适应性。
4、战略层的ESS
ESS-Executive Support System是专门为企业最高管理层决策者设计的,具有相当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ESS帮助高层领导解决一些不断变化的宏观、战略方面的非结构化问题,如是否引进一条新的生产线,是否在某地区开拓市场,是否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是否要与某企业合作或联营等。
ESS应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企业内部的信息,还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经过前面的低层次信息系统加工并综合而来的。ESS不需很多分析模型,它只提供决策参照。而企业决策者则要根据这些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作出最终的决策。企业领导不能过分依赖决策支持系统,必须明确一点:它只是一个支持系统而非决策系统。